首页 资讯 正文

高考结束后,考生们给接送的司机送上鲜花

体育正文 244 0

高考结束后,考生们给接送的司机送上鲜花

高考结束后,考生们给接送的司机送上鲜花

在海南(hǎinán)岛之外,有一类与海南息息相关(xīxīxiāngguān)的地方,这些地方用(yòng)“琼州”“海南”等名称来命名,或是用“儋州”“海口”等地方名称来命名,甚至用地方河流来命名。这类地名并非凭空得来,地名的背后,往往蕴藏着与海南密不可分的历史(lìshǐ)。

“儋州路”与(yǔ)“琼州路”

四川眉山市有一个区叫(jiào)“东坡区”,有三条道路(dàolù)分别叫“儋州东路”“儋州中路”和“儋州西路”。

苏东坡(sūdōngpō)在“乌台诗案”后遭遇人生(rénshēng)低谷,于宋绍圣四年(1097年)被贬至海南儋州,他以必死之心赶赴(gǎnfù)这一座孤悬海外的岛屿。不过,可能连苏东坡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,他在儋州收获(shōuhuò)了一段诗意人生,在儋州传播中原文化、兴办教育,与当地人交好,也得到当地人的尊敬,并留下很多不朽诗作,而海南科举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(jiāngtáng)佐,就曾(céng)问学于他。

眉山作为苏东坡故乡,为纪念这段苏东坡被贬(bèibiǎn)儋州(dānzhōu)的历史,以“儋州”来命名市内东坡区的三条道路,象征苏东坡与儋州的文化纽带。

眉山市(méishānshì)东坡区(dōngpōqū)还有一条命名为“琼州路”的道路。这一个“琼州”,即指海南,道路名同样取自苏东坡的谪居地。

“琼州(qióngzhōu)”为海南的古称,苏东坡被贬海南时的职位是有职无权(yǒuzhíwúquán)的“琼州别驾”,眉山市(méishānshì)以“琼州路”命名,呼应苏东坡的人生足迹。时至今日,眉山市与(yǔ)儋州市结为“友好城市”,“儋州东路”“儋州中路”“儋州西路”“琼州路”的命名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实体符号。

“海南(hǎinán)路”与“万泉河路”

上海市虹口区西南部有一条路(lù)名为“海南路”。“海南路”于清光绪三十年(nián)(1904年)筑成,当时取外籍人名的谐音,命名为“海能路”。民国三十二年(1943年)改为现名。海南路附近还有一所中学名为“海南中学”,这所学校在当地挺有名,校名正(zhèng)因路名(yīnlùmíng)而得来。“海南路”历史(lìshǐ)悠久,此地洋房林立,曾是国民党军队驻地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虹口区政府也曾驻扎在此。不过,由于城市拆旧建新,“海南路”的主体已经逐渐消失,成了内部道路,仅剩一些历史建筑仍然矗立,比如(bǐrú)海南路80号(hào)振华公馆(gōngguǎn)。

在天津市河西区,有(yǒu)一条道(dào)路被称为“琼州(qióngzhōu)道”。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道路,上世纪初已形成,曾是德国租界的界线,曾用名“塘沽路”,1945年后更名为现名。“琼州”之名,正是海南的代称。

安徽省(ānhuīshěng)合肥市有一条(yītiáo)名叫“万泉河”的道路,路名正(zhèng)取自海南岛上的万泉河。这一(zhèyī)条道路于2007年建成开通,同年命名为“万泉河路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安徽合肥市还有一条叫“海口路”的道路,“海口”这一名称正取自于海南省会城市“海口市”。

此外,江苏省(jiāngsūshěng)淮安市有一条“三亚(sānyà)路”,而当地的有轨电车也设(shè)了一个“三亚路站”,这一个“三亚”,正取自海南岛上的旅游城市“三亚市”。

顾名思义,“海南(hǎinán)村”即是海南人聚居的村落。《海南省志·华侨志》就有(yǒu)这样的记载:“(香港)琼属华侨代表团密切联系,成立‘琼侨总会(zǒnghuì)’。1945年冬香港沦陷,‘琼侨总会’被迫解散。当时,在香港有近千名海南海员眷属,与海外亲人失去(shīqù)联系。经乡彦冯裕芳先生历经辛苦,摆脱日寇追查(zhuīchá),租赁船只,分批将他们疏散到湛江,并安排同租一处(yīchù),形成‘海南村’,互相照应,同舟共济。”

广东省徐闻县东南沿海有一个叫“南安”的村庄,此村原称“海南村”,村民祖籍多来自海南。据村中族谱和有关史料记载,南安村历史悠久,明成化二十二年(1486年)即立村,来自琼州府(zhōufǔ)文昌县(今海南省文昌市)的关姓人家北上迁居(qiānjū)到此,建村(jiàncūn)始祖因怀念故里(gùlǐ)而取名“海南村”。清代之后,随着同样来自海南文昌的符姓等多个姓氏人家的迁入,此地渐渐形成一个大村落。虽然后来(hòulái)这一村庄改了名称,但村民都(dōu)知道(zhīdào)他们是“海南村”人,祖先来自海南岛。

在东南亚地区,也有一些“海南村”。在这些地方(dìfāng),大家的(de)语言、习俗、饮食习惯相似,甚至是一模一样,居民说海南话,吃海南鸡饭(jīfàn),听琼剧,成立海南会馆,形成特色鲜明的海南村落。

“海南村”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(lìshǐ),这个口口相传的地名,见证了琼籍华侨移民的历史,2000年版(niánbǎn)《文昌县志》有这些记载:“北加是海南人最早聚居(jùjū)之地,有‘海南村’之称。”“(20世纪(shìjì))五十年代前,海南人在商界少而弱,仅在(新加坡)小坡有3条不长的小街——海南街,经营饮食、布匹、百货之类(zhīlèi)的小铺和侨批、客栈等行业。绝大多数的文昌人打(dǎ)‘红毛工’(即洋工),当海员或从事(cóngshì)理发、裁缝(cáiféng)等手工业,收入微薄,生活困难。他们多住在海南村的阿答屋和锌瓦屋。”

马来西亚巴生市“海南村(cūn)”。资料图

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巴生市也有一个“海南村(cūn)”,此村建立于1910年,人丁兴旺时居民(jūmín)多达数千人。因建村始祖就是海南人,后来村中(cūnzhōng)大多数居民都(dōu)是海南人后裔,故而约定俗成被称为“海南村”。这里通行海南话,村里的小孩虽然(suīrán)没回过家乡,但都讲着流利的家乡话。这里还建有海南会馆、华文学校,村民也曾组织成立琼剧班(bān),是名副其实的“海南村”。

马来西亚马六甲(mǎliùjiǎ)“海南村”许愿树。资料图

马来西亚(mǎláixīyà)东海岸登嘉楼州也有一个规模较大的“海南(hǎinán)村”,因聚居村庄的居民多为海南人而(ér)得名。100多年前,海南岛闯南洋的移民到此居住,当时(dāngshí)主要以伐木为收入来源,后来多从事种植业。这个村庄也通行海南话,建有海南会馆,饮食、风俗习惯与故乡海南一脉相承(yīmàixiāngchéng)。

马来西亚“海南村”里的老咖啡店(kāfēidiàn)。资料图

越南安江省河仙市有一个云中村,此村也(yě)被称为“海南村”。20世纪30年代,一批海南移民(yímín)(yímín)为了逃避战乱而漂洋过海迁居到此立村,移民多来自文昌市翁田镇和(hé)文教镇。移民们主要种植咖啡、胡椒、腰果等作物,并与当地人通婚,逐渐形成以符、陈(chén)、朱、林四大姓为主的社区。村中保留了海南的文化传统,保留祭祀妈祖(māzǔ)、关公等习俗,并传承了海南鸡饭、咖啡等饮食文化。

新加坡后港一带有个叫“罗弄阿苏(āsū)”的(de)聚落,虽有正式的名称,但当地人也习惯称其为“海南村”。这里住着很多(hěnduō)海南人后裔,他们从事海员、厨师、教师、商贩等各式各样的职业,很多人讲流利的海南话,吃(chī)着海南特色饭菜,可谓是名副其实的“海南村”。

高考结束后,考生们给接送的司机送上鲜花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